新聞

返回上一頁
教育傳媒到校
2025年10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孔聖堂禮仁書院 - 2025年10月

貫徹儒家精神 推動創新教學


孔聖堂禮仁書院在辦學理念的傳承、國際交流的實踐、新來港學生的銜接支援、語言教育的創新、科技教育的探索以及品德教育的堅守等方面,都展現出獨特的辦學特色與深厚的教育情懷,全方位呈現在時代變遷中的教育追求。楊永漢校長始終圍繞「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這一核心目標,帶領教學團隊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搭建了廣闊的平台。

延續傳承儒家精神 確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孔聖堂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35年,當時五四運動蓬勃發展,儒家思想受到極大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眾多有名譽、有地位的人士以及前清的進士舉人共同組織成立了孔聖堂,旨在維持儒家正宗的思想體系。在成立之初,孔聖堂就已有辦學活動,只是規模相對較小。直至1953年,孔聖堂中學正式成立,確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校訓。

楊校長表示:「學校設有儒學課,並於週會中要求學生背誦《禮運大同篇》,從日常行為規範入手,引導學生遵循儒家思想,強調尊師重道,致力於將傳統道德思想傳遞給下一代,這一最初的辦學理念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根基,也在後續的辦學過程中不斷傳承與深化。」

豐富境外交流活動 認識世界、拓寬視野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方向,國際交流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十多年前,學校便開啟了與不同國家的交流合作,包括丹麥、德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形成了雙向交流模式——孔聖堂的學生前往探訪,國外學生也來到學校交流學習。僅去年一年,全校舉辦的各類活動就多達150多個,活動規模各異,既有4-5人參與的小型活動,也有296人參與的大型集體活動。楊校長認為,若學生只局限於課堂,即便成績優異,也難以真正了解世界、適應社會。

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大型國際活動,在南京舉辦的世界中學生水資源研討會便是其中頗具影響力的活動之一。在該研討會上,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齊聚一堂,各自展示本國水資源管理政策與水資源運用情況。此外,德國的音樂節、印度的舞蹈節以及美國的朗誦節等國際活動中,也總能看到孔聖堂學生的身影。參與這些活動給學生帶來了顯著的積極變化,無論是自理能力、待人接物的態度,還是對待學習的認真程度,都有了大幅提升。

以德國中學生音樂節為例,孔聖堂的學生在現場發現,國外參與者大多能熟練演奏五六種樂器。此次經歷讓學生對音樂有了全新的認識,除了在自己擅長的樂器領域更加努力外,還主動去了解其他樂器,拓寬了音樂視野。楊校長補充:「我們秉持着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擁有國際視野的教育理念,讓他們在六年學習期間至少有一次出國交流機會。無論學生家庭狀況如何,學校都會為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充足支持,確保他們能夠參與交流活動,拓寬眼界。」

全方位銜接計劃 掌握語言、融入生活

學校在新來港學生的銜接教育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推出針對性的48小時適應課程。課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從語言學習到社區認知,全方位幫助新來港學生適應香港的學習與生活。第一部分是中文教學,重點圍繞學習廣東話和繁體字書寫,幫助學生掌握廣東話和認識繁體字,融入香港學習生活;第二部分是英文教學,課程主要教授簡單的英文溝通技巧和基礎的英文生字,為後續的英文學習打下基礎。第三部分是幫助學生認識香港社區、了解香港教育制度以及掌握香港的各類資源。同時,課程還關注學生的人際關係建立,教授他們如何與朋友有效溝通。學校希望通過全方位銜接課程,讓新來港學生除了在語言上能夠適應外,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有所掌握。學校也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主動向老師、社工求助。

英語教育「因材施教」 豐富語言知識儲備

在語言教育方面,學校致力滿足學生多元化的語言學習需求,為他們走向世界奠定基礎。在英文教學上,學校採用「按能力分組」的教學模式,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對於英文基礎較弱的學生,學校從基礎內容教起,除了日常的課堂教學,還開設英文補習班,彌補英文知識上的不足。學校每年亦會舉辦「英文周」活動,涵蓋專題演講、工作坊及英文遊戲等。「英文周」還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同學會穿上自己國家的傳統服飾,製作並分享本國的特色美食,讓大家在感受不同文化魅力的同時,也為英文交流搭建了更廣闊的平台。

今年,學校還新增了韓文、日文、法文和西班牙文等語言課程,讓學生在校園內就能接觸到更多種類的語言,豐富語言知識儲備。這種將語言學習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使校園成為一個天然的語言學習環境。學生之間形成了互助學習的良好氛圍,非華語學生幫助內地學生提升英文水準,內地學生則教授非華語學生普通話。學生在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語言能力,還增強了人際交往能力。

校內課程x校外實踐 奠定堅實科創基礎

在全球科技快速發展下,學校積極回應國家「科教興國」戰略,全力推進STEAM教育發展,設立Innovation Hub,配備3D打印機以及各類先進儀器,為學生開展科技研究與創新實踐提供良好平台。

在課程設置上,學校採用「校內課程+校外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形成了完善的課程體系。在校內課程方面,學校為初中學生量身打造了兩套校本課程。第一套校本課程以科學探究實驗為核心,每個年級都設有明確的教學主題。例如「製作火箭車」、「無人機書法」、「AI物件識別」等,提升學生的科技操作能力。第二套課程由學校外聘專業機構開設,內容涵蓋機械人製作、程式設計、遊戲開發等多個領域,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科技知識與技能。這兩套課程面向中一至中三的所有學生,要求每位學生必須參與,確保他們能夠系統地接受STEAM教育,打下堅實的科技基礎。

在校外實踐方面,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科技競賽和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機會。楊校長表示:「去年,學生便參與了香港大學醫學院發起的項目,圍繞『癌症篩查』主題,提出了利用AI技術通過檢測糞便來判斷是否患有大腸癌的創新構想,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對科技應用於醫療領域的積極探索精神。」在眾多活動競賽中,學生在AI創作繪畫比賽中獲得的全港初級組冠軍最具代表性。學生需要根據指定的詩詞,通過向AI輸入精準的指令,生成一幅能夠完美詮釋詩詞意境的繪畫作品,不僅考驗對AI技術的應用能力,還涉及綜合知識運用,體現了學校跨學科教育模式的成功。

着重品德教育 實踐傳統禮儀

作為以傳承儒家思想為重要使命的學校,孔聖堂始終將品德教育放在辦學的重要位置。學校注重將外在的行為規範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道德意識,舉辦各類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例如舉辦敬茶活動,安排學生親手為父母斟上一杯茶,向父母表達養育之恩,並承諾會努力讀書。這樣簡單而真摯的舉動,往往能讓父母深受感動。此外,學校在舉辦盆菜宴等集體活動時,也會特別強調傳統禮儀,要求學生必須等長輩動筷,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時刻牢記傳統禮儀,將尊重長輩的觀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育傳媒

楊永漢校長 楊永漢校長
專業教學團隊 專業教學團隊
楊永漢校長始終圍繞「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這一核心目標 楊永漢校長始終圍繞「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這一核心目...
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搭建了廣闊的平台 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搭建了廣闊的平台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方向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方向
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大型國際活動 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大型國際活動
致力於將傳統道德思想傳遞給下一代 致力於將傳統道德思想傳遞給下一代
參與交流活動,拓寬眼界 參與交流活動,拓寬眼界
參觀TVB新聞部 參觀TVB新聞部
學校致力滿足學生多元化的語言學習需求 學校致力滿足學生多元化的語言學習需求
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學校積極回應國家「科教興國」戰略 學校積極回應國家「科教興國」戰略
學校採用「校內課程+校外實踐」相結合的模式 學校採用「校內課程+校外實踐」相結合的模式
將品德教育放在辦學的重要位置 將品德教育放在辦學的重要位置
行為規範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道德意識 行為規範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道德意識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機會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機會
時刻牢記傳統禮儀 時刻牢記傳統禮儀
校舍外觀 校舍外觀
返回上一頁